闫勇,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曾任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艺术学院绘画艺术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度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山水画分会会长。
2004年 作品《孔雀松石图》入选天津市第十届美展
2006年 作品入选2006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8年 作品《静契幽怀》获天津市第二届花鸟画展银奖
2009年 作品《胜日寻芳》入选天津市第十一届美展
2013年 作品《锦羽和鸣》获天津市第八届青年美展铜奖,荣获“美育中国梦”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一等奖、优秀指导老师奖
2014年 作品《挂月浮翠》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并获铜奖;被选为天津市第四届“十佳青年美术家”
2015年 作品参加“无上清凉”系列展、“水墨泰山”国画邀请展
2016年 作品参加“境像十二家”邀请展
2016年8月 作品参加“大美大同”邀请展
2017年1月 中国新文人画——津门后学群展
2017年6月 北京光影彩墨艺术馆天津名家邀请展
2017年9月 “春和景明”青州闫勇山水画精品邀请展
2018年1月 主持策划“万象澄明”天津政协山水画研究院名家邀请展
2018年5月 “丹青千壁——闫勇画展”在天津市河北区河南周口商会举办
2018年5月 作品参加首届津京冀中国书画作品上海交流展
著作、科研情况:
《观复集 闫勇卷》
《中国当代名家 闫勇》
《诗画入境——闫勇中国画作品集》
2017年9月 《潇湘听雨——闫勇国画私享会》
论文:发表核心论文4篇、专业论文数篇,发表作品数幅
科研《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闫勇、潘海霞合作完成
科研《五台山寺院壁画研究》结题时间:2017-4,项目编号:14YJC760032,主要参与人:李玉福、王芳、闫勇
静契幽怀————记闫勇国画师承之光
作者:王本平
在一次书画展览上,吾被闫勇的作品所吸引。在欣赏闫勇作品时,仿佛看到了闫勇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执着与追求,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钦佩之情。因此,吾与闫勇的友谊始于艺术,又在艺术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升华。此后,吾与闫勇便开始频繁的交流。从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到绘画技巧的运用;从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到对现代艺术发展趋势的探讨,两人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在深入交流中,吾对闫勇的成长过程,为人处事与绘画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闫勇自少时便与书画结缘,心中对艺术的热爱如熊熊烈火般燃烧。高中时期,他有幸遇到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的孙玉华老师,孙老师给予他极大的信任,让他打理画室、保管资料室钥匙。在那段时光里,闫勇如饥似渴地翻阅着老师收集的画册、画集和美术杂志,接触到大量专业知识。也正是此时,他邂逅了范曾先生的作品。范曾先生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理论内涵,令闫勇深深折服,从此,考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成为范曾先生学生的梦想,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考学之路布满荆棘,但闫勇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经过两年的努力与拼搏,终于在1996年如愿踏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的大门,开启了他在范曾先生教导下的艺术之旅。据闫勇的同学,女画家、天津农学院艺术系主任张俊老师讲:“闫勇当时在班里是学习最刻苦的学生之一,他不但学习刻苦努力,而且特别讲义气,无论哪位同学有困难,他都义无反顾地相帮”。
闫勇对恩师范曾先生融合了现代教学模式和传统师徒传授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深有感触。这也对闫勇如今在天美的教学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造就了一位师承之光下的传承者。
闫勇如今回忆起范曾先生讲课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范曾先生把现代教学模式营造出了浓厚的集体学术氛围,他让学生们能够相互切磋、共同进步;而范曾先生传统的师徒教学则使学生对中国画的本质,如程式、理法、特性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启发学生的灵悟,让学生从一家风格与画法中找到切入点,深入领会中国画的精义。闫勇还回忆,范曾先生的演讲和授课更是极具魅力,他神思敏捷,逻辑清晰,旁征博引,吟赏唱和,深入浅出又毫不拖沓,滔滔不绝的讲述余音绕梁,妙语连珠,每一堂课都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令学生们陶醉其中,收获颇丰。
在学期间,闫勇还受到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杜滋龄、陈玉圃等诸位先生的教学与艺术恩泽。也就是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让如今闫勇的绘画,无论是山水画中那宁静悠远的意境,还是花鸟画里灵动鲜活的生机,都展现出他深厚的绘画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闫勇《烟波江上图》
生烟云树挂高坡,渔舟牵风荡晚波。
极得意时挥洒去,自然丘壑不须多。
纵观闫勇此幅画作,其画面以青绿水墨渲染为主,通过其青绿浓淡墨色对比呈现山势的苍茫感,留白处恰如宗白华所言“灵气往来”的空间,增强了画面的空灵与层次感。
闫勇在这幅作品画面的构图上有了自己的创新:他采用“一江分两岸”的布局方式,以江面为界分隔远近山景与近景亭阁,形成“险中求稳”的视觉平衡。闫勇这幅作品的笔法也是灵活多变,既有对树木细腻的描绘,又有对山峦丘壑粗犷的表现。他在绘制这幅作品时,运用“勾勒”与“渲染”相结合的技法,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又注入了个人的情感与理解。这种笔法的运用,使得这幅画在细节上极具表现力,同时又不失整体的气韵。
这幅青绿山水作品,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人文关怀。观者不难看出,闫勇通过对自然景观、亭阁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自然与宇宙的思考。观者在这幅作品中也可以观测到,闫勇的绘画不仅仅是描绘山水的形态,更是通过山水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感悟。这种深邃的意境,使得这幅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成为了观者心灵的共鸣。
画面中,广袤无垠的山水世界,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也象征着人类心灵的广阔与深邃。那连绵起伏的山脉、蜿蜒曲折的河流,仿佛没有尽头,寓意着生命的延续与精神的无限。在这山水之间,观者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自由,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心灵得到了彻底的净化与升华。
这幅《烟波江上图》以青绿山水为载体,通过独特的色彩运用、精妙的笔墨表现,营造出一个意境深远、韵味无穷的艺术世界。这幅作品不仅是对传统青绿山水的传承与创新,更是艺术家对自然、生命与精神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表达。在观赏时,我们不仅能领略到青绿山水的独特魅力,更能在其意境中找到心灵的寄托与精神的慰藉,感受那跨越时空、永恒不变的山水之韵与生命之美。
闫勇《江山无限图》
笔落云涛卷碧川,青崖染就万重烟。
墨分五色藏天趣,意纳千峰入画笺。
拾阶而上衔夕照,幽溪叠下叩寒渊。
丹青写尽山河韵,一纸苍茫见浩然。
闫勇的这幅《江山无限图》宛如一颗独具光芒的星辰,以独特的笔墨语言与色彩韵律,构建出一个既承载千年文脉,又彰显当代艺术思考的山水意境世界。在这幅作品中,闫勇突破传统青绿山水的固有范式,将个人对自然、时空与精神的感悟熔铸于丹青,使观者在笔墨流转间,感受山水永恒的生命力与精神世界的无限延续。
在这幅《江山无限图》中,闫勇对青绿之色的运用堪称精妙绝伦。这幅作品不同于传统青绿山水的浓艳富丽,他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辅以赭石、花青等色彩,通过层层晕染、交错叠加,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朦胧悠远的视觉效果。画面中,远山在青绿色调的笼罩下若隐若现,似被云雾缭绕,既有“拾阶而上衔夕照,幽溪叠下叩寒渊”的诗意,又仿佛将观者带入“丹青写尽山河韵,一纸苍茫见浩然”的超现实时空幻境。
纵观这幅《江山无限图》近处的树木、山石,色彩浓淡变化丰富。翠绿的树叶与青灰的山石相互映衬,在光影的微妙处理下,展现出自然万物的生机与质感。色彩不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摹,而是成为闫勇表达情感与意境的重要媒介。那些深浅不一的青绿,如同流淌的时光,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山河的永恒,让观者在色彩的交响中,感受到时空的无限与生命的不息。
闫勇在这幅《江山无限图》中,以其灵动多变的笔墨勾勒山水形态,赋予画面强烈的气韵与生命力。他的用笔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婉约,根据不同的景物特征与情感表达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笔法。画中山石的皴擦,以枯笔、湿笔交替使用,线条苍劲有力又不失灵动,将山石的坚硬质感与独特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树木的勾勒则以流畅的线条为主,辅以点染,展现出树木的婀娜多姿与蓬勃生机。
再观《江山无限图》整幅作品,闫勇笔墨的节奏与韵律如同音乐般和谐统一。从近景到远景,笔墨由实转虚,由密渐疏,形成一种自然的过渡与流动。这种笔墨的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与层次感,更使山水之间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气韵联系。观者仿佛能看到山间云雾的飘动、溪流的潺潺流淌,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与灵动气息。
《江山无限图》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法与优美的画面,更在于它所营造出的深邃意境与蕴含的精神内涵。在这幅作品中,闫勇通过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人类精神家园的不懈追寻。
闫勇《独立寒梅中》
冰霜磨练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千磨还坚劲,谁与斗精神。
自然空色相,任尔西北风。
闫勇的这幅《独立寒梅中》,冬日的肃杀与生机以独特的艺术张力并存。当皑皑白雪覆满山石,坚硬的顽石、傲立的灰鹰、凌霜的寒梅,在水墨晕染间勾勒出天地间的苍茫与坚韧,构成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与精神感染力的冬日图景。
画面之中,冬雪似为天地披上一层素白的薄纱,轻盈却又厚重。雪片簌簌落下,层层堆积在嶙峋的顽石之上,让冰冷的岩石也多了几分柔和的曲线。闫勇以枯笔皴擦,寥寥数笔便勾勒出顽石饱经风霜的质感,表面凹凸不平,沟壑纵横,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积雪与岩石相互映衬,一白一灰,一柔一刚,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暗喻着刚柔并济的自然法则与人生哲理。
而画面下部的顽石上傲立的灰鹰,则是整幅画作的灵魂所在。它以一种睥睨天下的姿态,稳稳地站立在高处,锐利的目光穿透风雪,似在审视着这片银装素裹的世界。闫勇运用浓墨重彩,着重刻画灰鹰遒劲的羽翼与锋利的爪喙,羽翼上的纹理清晰可见,羽毛蓬松且富有层次感,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随时都能冲破画面,振翅高飞。灰鹰冷峻孤傲的气质,与周遭清冷寂静的雪景相互呼应,彰显出一种遗世独立、无畏严寒的气魄。
在灰鹰傲立顽石的旁边,一株梅花凌寒绽放。梅花枝干虬曲如龙,以苍劲的线条勾勒而出,彰显出历经磨难后的坚韧。闫勇略施粉色点染,但在白茫茫的雪色中格外醒目。闫勇巧妙地运用淡彩晕染花瓣,既有工笔的细腻,又不失写意的洒脱,将梅花的娇艳与坚韧完美融合。梅花“凌寒独自开”的气节,与灰鹰的傲然、顽石的坚毅,共同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展现出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闫勇的这幅写意画,没有刻意追求写实的逼真,而是通过笔墨的挥洒、色彩的碰撞,以及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意境。观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寒雪纷飞的天地之间,感受到彻骨的寒冷,却又被画面中传递出的坚韧、孤傲与生机所震撼。它不仅是对冬日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画家对生命力量的礼赞,对不屈精神的诠释,让每一位欣赏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慰藉。他以凌厉的笔触与浓烈的墨色交织成一曲生命的赞歌。画面中,灰鹰与寒梅这两种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碰撞交融,不仅展现出传统写意画的笔墨精髓,更在形神兼备间,构建出超越物象的精神境界,将孤傲、坚韧与不屈的品格,凝固成永恒的艺术图腾。
闫勇以独特的构图将灰鹰与寒梅并置于同一画面,并划分成上下两个部分,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这幅《独立寒梅中》在笔墨运用上,闫勇充分发挥写意画“以形写神”的特质。画灰鹰时,他借鉴草书的笔意,线条流畅而不失顿挫,寥寥数笔便勾勒出鹰的神韵。羽毛部分采用“破墨法”,浓墨与淡墨相互渗透,层次丰富,既表现出羽毛的质感,又营造出羽毛在寒风中凌乱飞扬的动态感。
寒梅的表现同样精彩。梅枝的线条如金石般苍劲,行笔过程中故意留下飞白,模拟树皮粗糙的质感;梅花则以“点厾法”绘制,花瓣看似随意点染,却疏密有致,恰到好处。整幅画作的笔墨节奏张弛有度,灰鹰处笔墨浓重、气势磅礴,寒梅处笔墨灵动、韵味悠长,二者相互映衬,共同奏响了一曲写意艺术的华美乐章。
这幅《独立寒梅中》的深刻之处,在于其通过物象的描绘,传递出深层的精神内涵。灰鹰与寒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就是高洁、坚韧品格的象征,闫勇将二者结合,赋予了它们新的时代意义。画面中的灰鹰,仿佛是在困境中坚守自我、敢于挑战的勇者化身;寒梅则象征着历经磨难却依然保持高洁品性的不屈灵魂。灰鹰与寒梅在这片广袤天地间傲然独立,传递出一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豪迈气概,以及“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精神境界。画作不仅是对自然物象的描绘,更是艺术家对生命价值、精神品格的深度思考与诠释。
闫勇《梅妻鹤子图》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在中国书画艺术的长河中,师承与创新始终是两条并行的脉络。闫勇师从范曾,作为师承之光下的传承者,他既深得恩师笔意精髓,又于岁月研磨中,淬炼出自己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闫勇笔下的《梅妻鹤子图》,便是这两种艺术脉络交织共生的典范——既可见范派笔墨的灵动气韵,更能品出闫勇对北宋隐士林逋“梅妻鹤子”心境的独到诠释。
范曾先生的画作以“以形写神”著称,线条如铁画银钩,人物风骨跃然纸上。闫勇承其衣钵,在《梅妻鹤子图》中,对林逋的刻画延续了这种凝练的笔法:一袭素袍的隐士倚梅而立,眉宇间不见尘俗纷扰,唯有与自然相融的恬淡。那勾勒衣纹的线条劲挺而不僵硬,似从范派笔墨中脱胎而来,却又添了几分温润——仿佛怕惊扰了这份隐士的宁静,连笔触都柔和了些许。
而闫勇的创新,更藏在对“梅”与“鹤”的演绎里。北宋林逋隐居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这份超然物外的情怀,历来是画家笔下的常客。闫勇却不落入窠臼:他画的梅,并非孤高冷傲的疏枝,而是枝桠交错间透着蓬勃生机,老干皴裂如岁月刻痕,新蕊却含着怯生生的嫩粉,似在诉说隐士与自然的相依并非隔绝,而是一种共生的温暖。他笔下的鹤,也非孤孑而立的仙禽,而是侧身偎依林逋,眼神中带着通人的亲昵。这种细腻的温情,正是闫勇对“隐士”概念的新解。在他看来,林逋的“隐”并非避世的消极,而是对精神世界的主动坚守。因此,整幅画的色调虽以水墨为主,林逋腰间丝带与鹤顶处点染朱砂,如寒夜中的星火,既保留了文人画的清雅,又注入了一丝人间烟火气。这抹亮色,恰似闫勇在传承中埋下的伏笔——他接过范曾先生手中的笔墨,却未被其框定,而是以自己对“隐逸”的理解,为古老的题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画的留白处,题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笔锋与范曾先生的遒劲不同,更显洒脱。这或许正是闫勇艺术之路的写照:师法前人,是为了站在巨人的肩头看得更远;而走出自己的风格,则是为了让笔下的世界,真正与自己的灵魂相通。一幅《梅妻鹤子图》,既是对范曾先生笔墨精神的致敬,也是闫勇个人艺术观的宣言。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复刻,而是如梅与鹤般,在时光的枝干上,抽出属于自己的新绿与意境。正如闫勇自己认为的那样:绘画的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意境正是中国画物我相容、天人合一艺术精神的凸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山水画创作方面,闫勇基于对传统青绿山水的研究,强调水墨写意性与青绿山水的融合,打破了青绿山水工笔勾线赋色的传统特点。他基本保持东方文化的基调,追求单纯、自然、沉着淡雅的色彩观,强调色不碍墨,色墨交融,遵循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色墨交融互补互利,具有超凡脱尘的意蕴。他的山水画多做青绿,但不腻不滞,通透明快,让观者赏心悦目,仿佛能够走进画中的山水世界,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在花鸟画领域,闫勇同样表现出色。他把画山水画时汲取的营养和笔墨功夫运用到写意花鸟中来,既重视其写形之“真”,又关注其对美和善的观念表达。他认为创作花鸟画时笔墨可以更放松一些,在这一放一松之间便可表现出画家的笔墨涵养。
闫勇对范曾人物画精华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刻,而是在理解中坚守。范曾画中常有的“浩然正气”,在闫勇笔下转化为更细腻的人文关怀。这种细微的调整,恰恰证明他吃透了范派人物画“以人物载道”的核心——画的是古人,讲的是人心,传递的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在艺术的道路上,闫勇如同一位虔诚的朝圣者,沿着师承的光辉足迹,不断前行。他珍视与范曾先生的师生情谊,感恩先生的教诲和引领。他用自己的作品,传承和弘扬着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展现着师承关系在艺术传承中的重要价值。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闫勇将继续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画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艺术传奇 。
正如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先生在观看闫勇的绘画后表示:在闫勇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大篇幅的青与绿,他用这蔓延开来的青绿,衔接起了春夏秋冬,也跨越了历史、现在与未来。传统青绿一脉,法度瑾严,气象恒远,多少丹青高手,沉溺于古法中难有新意。 然江山代有人才出,草木芳华,蓬勃气象,亦是中国山水精神寓意所在。古往今来,无论何种流派,哪些语言,其实画家最大的本事就是引君入境,这也像极了戏剧导演,在暗寂的剧场里带着观众走向一个个跌宕起伏— —如果真的把绘画比喻为一场无声的戏剧,那么闫勇的剧情肯定是青春的,朝气的,附着那么一点点阳光下的动感,演绎风清日丽,走向春和景明,带着大家,一起闻香盘坐,心存喜悦。
闫勇国画作品赏析
版权声明:本网发表之图文,均已受著作权人委托,禁止任何媒体和个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违法转载或使用。(本网凡注明“图文来源:XXXX”,均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不在此列。)
免责声明:本文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之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在十日内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予以修改或删除处理。
微艺术馆 | 更专业的网络展览馆
我们专于网络高清图文发布,正是你要追随的:
有料的天涯艺术、更补的传媒联盟、终端的投资伙伴!
写意中国网、天涯艺术网总编于健